緋紅之月 作品

第213章 海參崴人道主義行動(三)

    越飛委員以為列寧同志擔心中國的強大,正考慮怎麼談論此事,報告送來了。列寧同志的目光在文件上往來,很快,平日裡自信從容的神色又出現了。

    目光劃過最後一行,列寧同志就把文件遞給了越飛委員。帶著好奇心,越飛委員很認真的閱讀起來。文件很短,何銳提出東北政府與蘇俄互派貿易代表團,或者在某個城市進行商品貿易的展覽會,又或者各自貿易代表團直接到對方能夠提供商品的城市。

    何銳還表示,如果短期內有緊急需求,可以直接通過電報聯絡。

    越飛看到這裡,暫時停下了回想俄國匱乏的現狀,越飛委員不知道處於匱乏狀態的俄國能拿出什麼與中國東北交易。

    就這麼一遲疑,列寧同志用那種自信的語氣說道:“越飛同志,我希望這就是何銳與我們交流的手段。”

    越飛委員更不明白了。不過還有一段內容沒看完,越飛繼續看了下去。

    何銳在信的後半段寫到,“根據東北的經驗,在數年的對外貿易中,東北政府並沒有賺到什麼利潤。但東北全面參與到國際貿易之中,通過正常的貿易交流,大大提升了東北的生產力水平,擴大了產能,也提升了人民的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中俄兩國都是大國,有著各自不同的產業與產品優勢,建立龐大的貿易,能夠促進兩國經濟更快速發展。”

    看到這裡,越飛委員有些驚愕。從列寧同志的反應來看,他已經傾向於建立外貿關係,這會不會導致俄國的更多問題。畢竟俄國現階段處於匱乏,真的拿不出什麼能夠交易的內容。

    然而列寧同志看來已經下定了決心,就聽他問道:“越飛同志,如果讓你參與制定貿易清單,你認為近期有什麼需要進口的?”

    越飛委員想了想,突然冒出了一個念頭,“能進口伏特加麼?”

    列寧同志愣了愣,嘆息一聲,卻沒說什麼。

    三天後,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臨時會議上,列寧同志提出了與東北政府全面貿易的看法。委員們的反應出乎越飛委員意料之外,沒有人激烈反對,大部分委員要麼遲疑,要麼不知所措。

    打破沉默的是托洛茨基委員,“列寧同志,我們向東北出口什麼?”

    越飛委員認真的聽著,想知道這個同樣困擾他的問題。就聽列寧同志答道:“如果同志們不反對這個決定,就可以派遣貿易代表團前去東北,看看東北政府需要什麼俄國產品。”

    在沒有反對也沒有支持的情況下,一支蘇俄貿易代表團組建起來,與東北政府約定在邊境上進行談判。

    談判過程很不友好,團長謝瓦廖夫是工人出身,負責後勤工作。被黨組織委以重任,謝瓦廖夫同志決定要談出一個絕對要對得起黨組織的清單來。

    東北方面非常最初非常客氣,但是談到具體內容後,談判氣氛很快就變得劍拔弩張起來。最後對方丟下一句,“我們把談判記錄交換一下,就結束這一輪談判吧。”

    謝瓦廖夫同志被這話激怒了。尤其是對方直接對談判記錄的要求,令謝瓦廖夫同志感覺自己的努力遭到了巨大的蔑視。

    不就是告狀麼?!誰怕誰啊!

    草草交換了談判記錄,謝瓦廖夫同志就下令貿易代表團回莫斯科覆命。火車走到第二天,就接到了莫斯科的電報,要謝瓦廖夫同志帶上對方簽字的談判記錄到新西伯利亞地區等待中央派來的同志。

    這下謝瓦廖夫同志有些懵了。為什麼要對方簽字的談判記錄?有這個必要麼?

    然而黨組織的命令是必須服從的,謝瓦廖夫同志不得不下車,因為火車不是專列,沒辦法等待謝瓦廖夫同志。他只能帶了兩名團員,乘坐馬拉雪橇,冒著風雪跑了三天,才回到邊境。

    謝瓦廖夫同人認為需要非常多的手續才能得到對方的簽字,謝瓦廖夫同志已經下定決心,哪怕是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拿到帶對方簽字的會議記錄。

    一個電報發到對岸,對方居然立刻回應了。渡河而來的中國談判人員冷著臉遞上一份文件,謝瓦廖夫同志看完,在談判記錄上,都有中國人員的簽名。尤其是在一些雙方有分歧的部分,中方人員還做了註釋。或者是‘語言翻譯問題’,或者是‘記錄了氣話’,做的十分認真。

    在文件最後,有中方人員的簽字。

    謝瓦廖夫同志能理解,中方人員這是等著沒走。這份心情倒是不錯。然而那些註釋則令謝瓦廖夫大大不快,寫的這麼細,一定是為了方便告狀,指責謝瓦廖夫有錯。

    而中方人員也沒有給謝瓦廖夫同志好臉色,完成了文件簽收後,他就帶著簽收的收據轉身離開。一句多餘的話都沒有。

    看著中方人員的背影,謝瓦廖夫忍不住低聲咒罵了兩句。

    中方人員沒有聽到咒罵,因為負責此事的物價局局長韓海濤也在心裡面大罵呢。

    作為前茶館老闆,又是物價局局長,黨組織覺得韓海濤同志非常瞭解物價,又有著豐富的待人接客的經驗,適合負責這次談判。韓海濤自己覺得黨組織的信任是有道理的,也就勉為其難的接受了委任。

    這一路上韓海濤局長氣鼓鼓的,覺得自己猶如青蛙一樣。回到哈爾濱,見到了正在哈爾濱視察工作的何銳,便是韓海濤局長也直接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