緋紅之月 作品

第851章 援助蘇聯(八)

  掌握了計算機的原理,擁有計算機重要零組件,還能夠在短期內仿製計算機,大部分與會的蘇聯空軍將官的心情都變得很好。

  就在此時,蘇聯空軍司令諾維科夫大將開口問道:“別列捷夫同志,您一定感受到了什麼吧。能否大膽的說出您的擔心。”

  空軍將官們彷彿被西伯利亞的寒潮掃過,片刻間,冷峻就替代了這些人臉上輕鬆乃至於微笑的表情。人人目光冷峻的盯著別列捷夫,讓別列捷夫心中的壓力驟然上升。不過別列捷夫並不害怕,反倒對空軍司令諾維科夫大將心生敬意。能在這麼短時間內就抓住了要點,可見諾維科夫大將的心思全都放在解決問題上。

  別列捷夫答道:“中國這次援助給我們的是每秒運算3萬次的計算機,我認為中國國內肯定有規模更大的計算機。根據我的觀察,中國科學家們在操作計算機的時候,在很多具體內容上極為熟練。我認為他們應該有各種計算公式的固定解法。我也嘗試詢問過這個問題,中國科學家們並沒有給我明確的回答。”

  大部分空軍將官們暫時無法理解別列捷夫的回答。諾維科夫看到眾將的神色,平靜的解釋道:“我認為別列捷夫同志所指的是條例與操作步驟。”

  聽到這個解釋,空軍將官們恍然大悟,原本很統一的冷峻變成了各種混合了擔憂與不快的神色。給裝備而不提供培訓,是卡脖子的常見手段。掌握任何複雜先進的設備都需要很長時間,靠自己摸索的話,時間會更久。認為中國不會爽快提供這些具體方法的蘇聯將官,更多的是擔憂。原本就忌憚中國強大實力的將官,更多的是氣憤。

  別列捷夫則是對於諾維科夫大將更生出欽佩之情。條例與操作步驟的類比正是別列捷夫試圖向空軍將官們解釋的內容,諾維科夫大將精準的用軍人與科學家都能聽明白的內容進行了解釋,可見空軍司令是站在極高的層次上看待這次技術轉讓。

  空軍司令諾維科夫不在乎別列捷夫的看法,他注意到了蘇聯將官們的不快,也知道當下的蘇聯軍隊節節敗退,指揮層的將官們情緒非常不穩定。此時會尋找任何藉口來推諉乃至於發洩不滿。

  雖然諾維科夫自己點出了下一步的關鍵問題所在,但諾維科夫非常認同中國方面到現在為止的援助,並且期待合作能夠全面提升蘇聯空軍的戰鬥力。眼見空軍將官們一副苦大仇恨,彷彿是遭到了中國背叛的神色,諾維科夫大將沒有去壓制將官們的情緒,而是試圖趕緊結束眼前的問題。他問道:“別列捷夫同志,你認為會在多長時間內給我們一個明確的回答?”

  見蘇聯將軍們神色不善,別列捷夫已經覺得自己說錯了話。按照雙方約定的時間,三天後才會全面開始指令集的課程。他只是感嘆於諾維科夫大將對於技術的敏感度,才不由自主的順著諾維科夫大將的話說下去。

  此時諾維科夫大將給了他一個臺階,別列捷夫趕緊就坡下驢,“司令同志,中國科學家說,三天後開始學習這部分內容。”

  蘇聯空軍將官中,腦子清楚的人還是佔多數。聽到這話,當即有人就想罵人。他們原本認為中國方面有可能不提供使用計算機的條例與操作,或者是用這種手段卡脖子,逼迫蘇聯支付更多錢。然而中國方面並不是不提供這方面的培訓,而是三天後開始培訓。這特麼不是故意找茬麼!

  諾維科夫大將參加過蘇聯紅軍內部路線派系鬥爭,知道這種鬥爭到底有多可怕。此時蘇聯必須團結起來與入侵的德國戰鬥,他猛的拍了桌子,啪的一聲,讓那些差點叫罵出聲的蘇聯將官們都是一凜。

  在這個空窗期,諾維科夫大將問別列捷夫,“別列捷夫同志,作為科學家,你在乎的是什麼?”

  別列捷夫參加過蘇聯學術圈裡面的鬥爭,這時代,蘇聯各個領域都在內鬥,而且非常激烈。別列捷夫也是戰勝了挑戰者後才能在這個位置上繼續幹到現在。他已經知道自己已經惹了麻煩,幸好空軍司令諾維科夫大將不想挑起任何內鬥,這才把討論引到單純的學術討論上。

  此時別列捷夫再不敢玩弄任何把戲,他用自己最學術討論態度的思路給了回答:“我認為,我們現階段必須大規模進口中國的計算機。同時,我們不太可能引進中國最先進的計算機。”

  這樣的回答觸及了矛盾,卻已經屬於能夠接受的範圍。蘇聯空軍將官們擔憂的是中國不提供與援助的計算機配套的使用條例與操作步驟,他們並不會單純的認為中國會將最先進的計算機提供給蘇聯。中蘇易地而處的話,蘇聯也不會將自己壓箱底的技術提供給中國。

  諾維科夫大將則從這話裡面抓住了重點,便讓別列捷夫先下去。接下來被叫進來的是蘇聯空軍派去的軍官學員。在問詢中,蘇聯軍方人員的回答竟然與科學家別列捷夫的差不多。諾維科夫大將眼見蘇聯的內部鬥爭已經如此的普及,心中只感覺到悲哀。

  好在有了別列捷夫“珠玉在前”,空軍將官們的情緒相當穩定。雖然派去的學習者們習慣性的抱著內鬥的思維,他們的回答還是讓空軍司令部的高層瞭解到現階段的進度。

  問詢完學習人員後,空軍司令部高層們整體都鬆了口氣。大家最擔心的引進技術後無法使用的問題並沒有出現,去學習的那些人雖然大有內鬥的趨勢,但是這些人內鬥的基礎恰恰是學到了太多東西,以至於覺得自己應該佔據更大發言權。從使用新技術的角度來看,這足以證明學習非常成功。

  空軍司令部內討論了一陣,諾維科夫才再次發言,“派人請教中國方面,中國指揮1000架戰鬥機,需要使用多少計算機。這些計算機都具體用在哪些方面。”

  身為軍委副主席,李潤石第一時間就看到了蘇聯方面措辭禮貌誠懇的求助請求。看完文件,李潤石覺得蘇聯方面的人才水平不錯。這麼快就抓住了相當核心的問題。

  不過蘇聯提出切中肯綮的問題,就輪到中國這邊頭痛了。李潤石不樂意參與到討論之中,根據他的觀察,在開戰前,尤其是在開戰前中國經濟遇到問題的階段,黨內相當多的同志至少在嘴上還是會說些社會主義的話。

  現在距離開戰馬上就1年了,在這一年中,中國經濟達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原本還要壓抑自己情緒的同志們都因為如此紅火的經濟而不再掩飾。他們原本就是那種從部門利益以及民族主義情緒考慮問題的思路,現在的中國居於明顯的優勢地位,他們的發言與決策已經頗有帝國主義範兒。

  李潤石現在不想參與到內部的鬥爭中,一方面是何銳私下和他說起過這事,不想讓李潤石變成鬥爭焦點。另一方面,何銳是真的出手了。

  在中國取得優勢前,何銳的作風無疑是一位精通帝國主義把戲,能將帝國主義那套玩的淋漓盡致的權威型領袖。在中國領導層終於充滿信心的準備搞起帝國主義那套的現在,何銳反倒成了阻止中國轉向帝國主義的防波堤。

  在這個劇烈變動的時代,李潤石最需要的是發現能夠繼續走下去的同志。現在反倒是好時機,因為同志們已經不用再壓抑自己的情緒,展現出更真實的自己。這就讓甄選工作難度降低了很多。那些有底線的同志們在這狂飆的時代中,依舊能夠保持住自己的心態。

  軍委會議上討論此事的時候,大部分同志都沒有表達自己的看法,而是選擇支持何銳的決定。這讓李潤石覺得很有趣,因為在不久之前,不少人還表達了對蘇聯未來發展的擔憂。現在大家之所以不多說什麼,很大概率是因為何銳當時表示要援助蘇聯。

  何銳倒是沒想這麼多,他很欣賞蘇聯方面的界限感。對於俄羅斯民族來說,最大問題就是太年輕,界限感很差。要麼就是穿一條褲子,要麼就是敵對。這或許是因為俄羅斯的自然環境太苛刻,災難又總是毀滅性的。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在中國來說是一種修辭,一種意境。在俄羅斯則是每年的現實。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俄羅斯的文化當然會發展成最有利於在這樣的物理環境下生存下去的形態。因為俄羅斯沒辦法長期維持某個曖昧拉扯的狀態,就如在旅人在冰雪風暴中見到一間小屋,小屋的主人若是與屋外的人搞拉扯,最大可能是在拉扯的過程中,旅人就會被凍死。

  “組織1000架戰鬥機作戰規模的模型,給他們。”何銳答道。

  看得出,同志們的神色都有些牴觸,卻沒人表達反對。因為蘇聯的要求是合理的。一次大規模的戰役中,的確需要維持1000架戰鬥機的調度。

  不過在這個地球上,能夠對1000架戰鬥機進行有效的調度,已經是一隻手就能數過來的強國。有人看向負責總後的胡秀山,希望胡秀山能發言。

  胡秀山平素裡少言寡語,此時更是沒有發言的打算。但何銳覺得同志們的確有些緊張,也不能不安撫大家的情緒,就對胡秀山說道:“秀山同志,你來給大家說兩句。”

  胡秀山這才開口解釋道:“我們進行過實際測試,指揮1000架戰鬥機的系統基本就是未來噴氣式戰鬥機作戰的極限。為了能夠提高作戰效率,指揮體系的信息傳輸需要來自不同的數據鏈。蘇聯即便拿到了現在的指揮系統,也沒辦法達成我們當下的理解。這樣的幫助不可能對我們造成威脅。”

  如果胡秀山是從我方有能力對付蘇聯的角度去分析,同志們肯定會有顧慮。贏得戰爭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規模,就如軍委評估蘇德戰爭的時候,都傾向於蘇聯會贏。原因很簡單,德國當下雖然直接控制的地區與人口超過了蘇聯,但是德國能夠動員出的戰鬥力數量比不上蘇聯。

  按照數據分析,即便是損失了超過300萬精銳部隊的蘇聯,現階段依舊靠動員而組建起數量達到1200萬的新部隊。現在蘇聯缺乏的是時間,以及擴大軍工生產的技術能力。只要讓蘇聯扛過德國的這一波進攻,蘇聯最危險的時間就結束了。

  胡秀山明確指出,未來大型戰役的空戰規模也就是一千,而不是如現在這樣,動輒幾千甚至是上萬架螺旋槳戰鬥機持續作戰。中國在數量上相對蘇聯有絕對優勢,未來戰爭又是拼技術,很自然的讓同志們安下心來。

  這個問題被輕鬆結束,大家接下來談論起援助的內容。到現在為止,中國已經提供了3萬名專家、工程師、技師。根據反饋來看,蘇聯的經濟模式非常適合戰爭。雖然中國的工業模式的確與蘇聯模式起了衝突,不過中國方面開始調整,不再強行幫助蘇聯的生產模式變成中國的樣子。而是按照蘇聯的真正需求,向蘇聯提供技術援助。

  談到這個問題,李潤石的發言就多了起來。因為李潤石正在研究中國經濟模式,也藉著援助蘇聯的機會,開始更細緻具體的研究蘇聯的經濟模式。有了調查就有發言權,李潤石的發言得到了軍委同志們的極大重視。

  蘇德戰爭開始前,蘇聯總人口超過兩億,俄國大地上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92.5公斤,肉類23.2公斤,奶173.1公斤。對於剛剛從飢餓中走來的蘇聯人民來說,確實是一個偉大的奇蹟。

  戰爭爆發到現在,全蘇聯百分之45%的人口,共8560萬人已經生活在敵佔區,其中超過5600萬是農業人口。更為致命的是蘇聯喪失了38%的糧食產地,大量的收割機、拖拉機的損失讓本就因為戰爭人力緊缺的農業雪上加霜。

  不過蘇聯當下有中國的支援,如果不是蘇聯對中國的忌憚,現階段蘇聯能夠獲得基本滿足人民需求的糧食。

  除了糧食危機,東線戰場這個史無前例的人力黑洞更是給已經千瘡百孔的蘇聯造成了人力危機。蘇軍在遭受重創後重建了千萬人規模的軍隊,作為代價,服務於蘇聯各工業產業鏈生產的蘇聯的國民經濟部門僅剩1840萬職工(戰前的1940年超過3400萬),其中而且其中女性佔超過50%,另外還有大量的老年人,殘疾人,青少年和兒童也被迫加入到生產之中。

  為了適應戰時生產指標,所有的工廠負責人有權要求工人每天無條件加班1-3小時,向工人發放的補償也被以所謂的“特別存款”為由被凍結。這個世界上最遼闊的國家,在1942年德國法西斯的猛攻之下,在糧食和人力上已經不容樂觀。

  為了適應史無前例的戰爭,蘇聯這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也進行了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戰爭動員。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只有56%為居民消費,軍費開支卻高達44%。蘇聯民用工業被盡最大程度地壓低。現階段民用工業品的進口以及庫存還能支持最多8個月。

  根據中國的數據判斷,蘇聯在8個月之後,商品總流通量將下降超過60%,貨幣流通量卻將增長為戰前的280%,大幅度的通貨膨脹給人民生活造成巨大的困難。這與中國只是將稅收提升到30%,就讓經濟極為旺盛,並且在戰場上處於明顯優勢的局面形成了鮮明對比。

  聽李潤石介紹到這裡,軍委同志們都很訝異。有人問道:“既然是這樣,為什麼我們反倒要支持蘇聯的經濟模式,而不是通過改變蘇聯的生產組織模式,來提升蘇聯的產能?”

  李潤石覺得軍委的同志們未免有點想當然,便解釋起來。蘇聯的經濟模式是命令式的模式,國家投錢搞工業建設,建設的目標是各個企業生產出國家規定的品質與數量的工業品。

  中國的模式並非完全的蘇聯指令性模式,也不是歐美那種產業競爭模式。中國模式是國家通過產業政策來推動產業發展的模式。因為中國的不同產業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導致中國的發展呈現出看似混合制的模式。

  “同志們,這是一種表現的感覺。事實上,我們的產業發展核心始終是一致的,就是以建成獨立自主的世界先進水平為目標。中國的航空業一直處於世界最先進水平,所有航空業就呈現出強烈的國家主導產業發展,通過資本運營手段,完善航空業產業鏈的模式。

  而中國的機械行業,因為缺乏積累,對於各種產業需求的應對能力不足。但是我們在經濟測量,精細控制,材料方面水平獲得了突破,成為世界第一。所以,我們就以引進與消化結合兩條腿走路的模式。

  我們當年最大的問題在於中國元不是世界貨幣,所以才出現必須與法國法郎這個世界貨幣合作的局面。導致了看似中國好像什麼都需要歐洲才能獲得完整價值的表象。

  現階段,我們的貨幣終於成為了世界貨幣。於是我們的經濟模式又發生了巨大改變。”

  李潤石說完,喘口氣,同時觀察軍委同志們的反應。看到大家基本都理解了問題,李潤石才繼續介紹,“蘇聯的經濟模式,與我們的產業模式大不相同。蘇聯盡力壓制冗餘與過快的變化。我們的模式強加給蘇聯,只會導致蘇聯的混亂。戰爭中意外越少,勝利越高。蘇聯的模式非常有利於蘇聯以蘇聯的模式獲勝。”

  何銳討論戰爭,總是從經濟入手。軍委的同志們覺得李潤石越來越像何銳了。對於當下的局面,大家覺得得讓李潤石說明白。好幾個人舉手,準備提問。李潤石也做好了應對的準備。他必須展現出自己的格局與能力不能比何銳差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