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車齊全 作品

第679章 拆遷

  這會兒的農村,不少人家中住的還是土坯房,比紅磚房要差,與混泥土結構的房子相比,還要差上一截。

  黃明華也是個人精。

  見陸浩跟朱克慶拉家常,他也跟著在旁邊附和。

  陸浩怎麼唱,他就怎麼隨。

  他知道陸浩這麼做肯定有目的,跟著陸浩的節奏走不會有錯。

  “說是住樓房,但是把我們原先住的地方拆了後也沒有建房,反而是讓我們自己找地方住,都好幾年了,好多人都還沒有住進新房裡,要麼在親戚家落腳,要麼在外面找個地方租房子住。”提到這一茬,朱克慶有些傷心和無奈。

  居民住宅房屋拆遷有安置標準,居民要求就地、就近安置的,得要自己找房屋過渡,人均居住面積在5平米以下的,按照原來的面積安置,面積比較大的,按照人均居住7平米安置。

  什麼意思?

  拆遷了,選擇要房子,在附近居住,家裡如果有3口人,原來居住的房屋面積剛好是15平,安置的房屋面積也是15平,如果居住的房屋面積是50平,安置的房屋面積最大也只能是21平。

  這一點,對農村很不友好。

  農村房屋雖然差,破,但面積一般都比較大,但拆遷,換安置房,安置房的面積卻一下變小了許多。

  “到親戚家,或者自己找房子居住,暫時的過渡,應該有補貼吧?”陸浩問道。

  “有,自己找房屋過渡的,每個人每個月能有7塊錢的補貼費用。”朱克慶點頭,“這個費用其實還可以,但找房子住,總歸是寄人籬下,沒有自己的房子住著舒心。”

  鄉土情結,在儒家文化圈體現的很濃重。

  劉萍找了間私人的房屋租下來,一個月是3塊錢,拆遷過渡的補貼費用,每個人每個月7塊錢,一家人稍微節省點,每個月還能有補貼落在口袋。

  這等於是一份額外的收入,等待安置的時間越長,該越高興才對,不過國人‘家’的觀念很重。

  租房,住親戚家,那都不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