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泡泡 作品

第一卷 第222章 春秋三傳

徐鶴繼續道:“但如果嚴格按證據論,在虞國是否出兵這個問題上,三本書的觀點都是孤證,其實任何一家都不能完全採信。能夠確定的,是晉國經借道虞國滅虢,虞國行以方便,而後虞國也被晉國所滅,僅此而已。”



徐鶴頓了頓接著說道:“因此,我覺得三傳都不能作為證據而證明虞國是否出兵,史料互相印證,是必須的。但即使是互相印證成立,如果沒有當時的文物一類更加直接的證據支撐,我們仍然不能斷言得到的就是事實,只能相信其中證據最有力的部分。”



所謂【當時的文物】,即為出土文物。



就像之前說的《聖人家書》,歷史上都覺得這本是是後人假託孔子之名寫的。



但是經過考古發現,其實這本書還真是出自孔子那個年代。



所以說,這本書排除了後人假託,但是不是真的是孔子所言,那也缺乏直接的證據,除非哪個文物上指名道姓說這本書就是孔老夫子親述,那才能作為證據定性。



同樣的道理,你因為成書時間或者書的性質而給假道伐虢定性,這也是耍流氓。



這時有人開口道:“萬一鄉試時,出卷官考這種題,我們總要取用三傳之一作為解答的標準吧!那用哪本書呢?”



徐鶴搖了搖頭:“能給鄉試出卷之人,無一不是飽學之士,他們在出卷時,肯定會避開這種爭議較大的問題。”



“退一步說,就算他們出了《假道伐虢》的題目,三傳中記載的文字並不相同,只要熟記三傳,考官用哪本書,你就用哪本書的觀點作答即可!”



被教育了。



原本想教育新生的廩生、增生們在聽完徐鶴的話後陷入了沉思。



確實,在經史中經常出現有出入的地方,《春秋》還好,《尚書》才是重災區。



往往很多說法在後世都被人揪出來存疑了。



但在這個時代,大家對經史子集的研究還沒有到清朝訓詁派時那麼變態,所以大家對於經史子集中出現的問題,往往不知道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