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羅 作品

第221章 不好啦,大元要詐屍啦!

 “什麼叫兵為將有,兵隨將走?” 

 當王忠孝說出“兵為將有,兵隨將走”這八個字兒的時候,應天府衙大堂裡所有來參加會議的人,都是眉頭一緊。 

 馬上就有人接著提問了。 

 問話的是朱三太子本人,身為候補明獻帝,他總該瞭解一下自己是誰的傀儡吧? 

 “殿下,”王忠孝回答道,“所謂兵為將有,並不是說將所有的兵都直接歸於一將,而是一級一級搞兵為將有,上官為將,下級為兵。譬如一個什長負責招十個兵,這十個兵就是什長的人,最好是什長的手足兄弟。什長之上設哨長,一個哨長負責招十個什長,十個什長最好都是該哨長的至愛親朋。哨長之上設營長,一個營長負責招募五個哨長,這五個哨長最好都是該營長的門生故舊。 

 如此兵為將有,就是營長和營以下都是師生、親朋、同族、同鄉,完全形成一個整體,如此方可齊心協力,共死同生! 

 至於兵隨將走,則是為了確保兵為將有可以貫徹到底的方法也就是將到哪裡,兵到哪裡!營長、哨長、什長這三長都不能輪換調動,如果這三長戰死或退隱,他們所有的一營、一哨、一什之兵,要麼遣散,要麼按照兵為將有的法子進行重整。 

 只有這樣執行,才能確保將對兵的絕對掌控! 

 而這套兵為將有,兵隨將走的路數,只到營一級,營以上就不必執行了。所有的營長,都得聽大明朝廷的話嘛! 

 另外,這兵為將有和兵隨將走之法,目前也只在應天府下屬的江寧、上元、句容、溧水、高淳等五縣實行。可以依靠五縣士紳,再以現有的五縣團練為本,鼓勵五縣團練的大小頭領回鄉拉人入夥。他們可以當什麼官,就看他們能拉到多少人! 

 至於那些拉不來人的五縣團丁,則可以和歸順咱們的原江寧守城營的兵將混編,組成一個新的應天鎮,專守應天城。皇城之圍,也可以由這個應天鎮來管.” 

 王忠孝侃侃而道,將自己為新大明朝廷準備的建軍思路,一條一條細細說來。 

 他這個“兵為將有,兵隨將走”的路子,其實就是歷史上曾國藩組建湘軍的路子。 

 雖然後世歷史書上對湘軍、淮軍的評價不高,但湘軍的戰鬥力其實還是很可以的。這支地主團練武裝在其誕生之初,就擁有可以和鼎盛時期的太平軍剛正面的實力。 

 在曾國藩開始在衡州練兵的僅僅半年之後的咸豐四年初,湘軍就首戰告捷,擊退了攻入湖南的太平軍大隊。在之後的幾個月中,湘軍還在嶽州重創太平軍,打死了太平軍驍將曾天養,收復武昌、漢陽等地,並在這一年的年底攻陷了太平軍重兵佈防的田家鎮,進圍九江城。 

 雖然湘軍沒過多久又被石達開打得大敗虧輸,但那並不是湘軍的戰鬥力不行,而是曾國藩只會打呆仗,打不過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 

 而曾國藩在遭遇石達開之前湘軍的一連串勝利,也已經能充分說明只要敢徹底貫徹“兵為將有,兵隨將走”的原則,是可以速成出一支精兵的。 

 如果沒有這支“速成湘軍”,靠八旗兵和綠營兵兩個戰五渣,大清朝肯定是過不了咸豐年的! 

 而目前僅僅擁有應天府江南五縣的新大明小朝廷,最需要的也是一支可以在幾個月內速成起來的精兵.有了這支精兵,南京小朝廷才能站穩,才能抵擋住大清朝方面可能發起的反攻,而且也不至於落入“耿太師、耿丞相”的手中。 

 至於這支速成精兵會不會和歷史上的湘軍一樣,在完成其使命後迅速腐朽,則不是王忠孝目前要考慮的。 

 而“明獻帝”朱慈炯也在心裡面反覆權衡著王忠孝的路子,這個“兵為將有,兵隨將走”的辦法似乎也許應該還行吧? 

 反正他就一“獻帝”,要求也不能太高,想要和太祖爺一樣牢牢掌握軍隊是不大可能的。既然他自己掌握不了,那麼讓一群“兵為將有,兵隨將走”的營頭來掌兵,怎麼都強過把軍隊全部交給“某太師”和“某丞相”吧? 

 畢竟一群營頭不大可能篡位啊! 

 “獻帝”只有一個,篡來了給誰當? 

 想清楚了厲害關係,“明獻帝”就點點頭道:“李中堂的辦法果然高妙.兵如果不為將有,那將又怎麼肯全心全意練兵建軍呢?兵如果不隨將走,那兵又怎麼會把將當成衣食父母,讓幹什麼就幹什麼呢?不過這個高餉養兵.咱們能供得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