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上天山 作品

第255章 255 開海之論

 第二百五十五章

 吳兌的提議經由內閣票擬, 最終交至天子手中,天子只批了兩個字——準擬,但花錢的是天子也十分看重, 便又將四位閣臣與吳兌叫去,聽幾人詳說邊餉之事。

 無論如何,柳賀入閣的第一戰算是大獲全勝。

 不過邊餉發與不發還未涉及到張四維的核心利益,只是叫他權勢受損罷了,張四維也並非承受不起。

 但柳賀這一出,倒令官員們見識到了他的本事。

 無論在永寧公主一事上出力, 還是力主天子任下王恭妃,柳賀永遠做的比說的多。

 因而,在閣臣眼中,在六部部堂眼中,柳賀不夠沉穩嚴肅, 反而有股難言的銳氣, 但在年輕官員看來,這便是如今的官場所需要的。

 大明官場積重難返,極需的便是柳賀這般敢為天下先的官員——自柳賀連中三元那日起, 他便受到天下讀書人景仰,而之後,他並未辜負天下讀書人與百姓的期待, 一步步走得極為有力。

 滿朝諸公不敢為之事, 他敢為,文武官員不敢問之人,他敢問。

 張四維覺得, 這也是柳賀真正的威脅所在。

 ……

 自《育言報》擴版之後, 讀書人與官員們熱議的話題儼然變成了海禁該不該開, 原本沒有《育言報》的宣傳,讀書人並不知海外情形如何,只覺得他們是群茹毛飲血的野蠻人,可經《育言報》一刊登,他們才知,原來天下並非如此。

 但也因《育言報》的影響,柳賀之心也路人皆知了。

 這一年十月初,大文豪王世貞便在《育言報》上刊文,稱自隆慶開海至今已有數年,開海之效尚未知,便因張居正柄政而中斷,而今天子既親政,當思開海通商,以令民得其惠。

 王世貞這文一發,遠在福建的李贄便發文聲援於他,之後民間亦有許多支持開海的聲音。

 李贄稱,如今士風凋敝,百姓埋首于田卻不得溫飽,漕運亦是貪腐成風,漕糧所獲進國庫者,不過十之三四。

 百姓既逐漸知曉海外如何,我大明也當興船運,開海禁,以使各地貿易通暢,令大明之貨物自海外獲得許多利潤。

 然而,支持開海的聲音多出自民間,王世貞這會兒正因為得罪張居正而被罷歸故里,李贄更是全大明朝公認的瘋瘋癲癲,在官方層面上,大多數官員都是不支持開海的。

 尤其是張四維。

 張四維本身是山西大商出身,江南的鹽運與漕運就有張家在支撐,海禁一開,受影響最大的必定是河漕。

 百萬漕工衣食所繫並非誇張,漕運一旦衰敗,導致的後果閣臣們必然承受不起,別的不說,若非大明朝廷非得革了驛站,李自成還老老實實地在陝西當著他的驛卒,漕工們鬧起來,地方官員抵擋不住,京中必然要有官員擔責。

 一部分官員心憂的是漕工鬧事,另一部分官員自身便是河漕的後臺,利益與河漕牽在一處,自然更不願意河漕被海漕替代。

 因而王世貞這開海的提議一出,便又有官員在《育言報》上撰文,稱開海勞民傷財,所獲極微,且大明財稅徵收模式已經固定,若貿然將開海納入其中,恐怕引起時局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