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七九三章 治河之策


縣、鄉、大隊,這就是1個簡單的基層3級管理架構。

在滿清治下,縣官便是最基層的官員。

再往下也有里長、保長這些基層管理人員。

但是縣裡面對這些里長並不實行直接管理。

里長、保長通常都是由當地的士紳大戶兼任。這些人承包了地方上的稅收。

大戶掌握了收稅的權力,天然會將這些稅從自己的頭上轉嫁給百姓,這就是導致1個結果,那就是增加了百姓的負擔。

然後這些人再通過向無地的百姓發放高利貸,以達到兼併他們土地的目的,最終讓這些自耕農破產。

而華族的制度彌補了1些漏洞。

鄉鎮公所的官員也是華族的正式官員。他們對各個生產大隊有直接的管理權力。

他們通過委任生產隊長,將這種權力延伸下去。

另外華族恢復實物稅收,農民只要等收穫之後,從收穫的糧食中取出1定的比例上交到鎮公所的糧倉中便可以了。

華族官府在每個鄉鎮公所建立糧倉,管理稅糧和地方上的救災糧食。

這也讓農村地區增強了抗災害的能力。

曾國藩還發現了1點。那就是華族的正式官員資格放低了下限。

通俗來說就是擴大了編制的範圍。

鄉鎮公所的官員成為了最低級別的官員,要是在滿清時期,這些位置頂多是由普通的吏員擔任。

而吏員是沒有什麼上升空間的。

華族的官僚體系給了這些人上升的空間。因此同樣的人,他們所掌握的知識沒有任何的改變。

但是這些人做事效率和行為作風卻有了極大的改善。

在任何時代,中下層的人失去上升空間都會產生災難後果。

黃巢、洪秀全都是落第的秀才。他們肯定是有真才實學的,要是能夠通過正常渠道成為國家的精英階層。

那麼黃巢可能會幫沒落的大唐解決掉藩鎮割據的問題。洪秀全也許會幫滿清開啟洋務運動。

正是因為這些人無法走上正常上升的渠道,他們才會走向另外1個極端,那就是打破既有的權力體系。

在俘虜營,曾國藩在理論上認識了華族。在老家的這段時間,他又從實踐方面,深入瞭解了華族的基層管理模式。

通過直接管理,讓普通百姓免遭過多的不必要的盤剝。資源能夠更多的集中到國家的手中。

以前的百姓受到的剝削非常重,但是最後真正到國家手中的才有多少呢?

歷朝歷代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想想當年的大明,偌大的國家,1個富裕到南方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國家,1年的貨幣稅收僅僅是幾百萬兩白銀。

還不如1個海商1年的流水。

就在曾國藩在家中閒來無事研究華族基層管理架構的時候。

上面來人了。

來的人是他的曾經的幕僚李元度。

李元度3十幾歲,儀表堂堂,做人正派,喜歡研究學問,身上有很濃的書卷氣。

他與汪士鐸不同。在政治上,李元度主張輕徭薄賦,治理貪腐,與民生息。

他認為只要百姓生活安定富裕了,國家自然會強大,也不會再出現匪亂。

他認為混亂的源泉在於官府的壓迫與剝削。

而汪士鐸則認為百姓是混亂之源,只要減少人口便可以讓國家恢復安定。

汪士鐸這樣的人,華族也不敢用,因此在俘虜曾國藩之後就將其給放了。

這些人也就只會動動嘴皮子,還沒有到犯罪的程度。

更何況,學術上有1些這樣極端特別的聲音,也不1定是件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