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石堅 作品

第445章 海瑞讓李世民想起魏徵,朱棣第一次說得朱元璋啞口無言!

  魏徵!

  貞觀年間,英傑人物輩出。

  但論到和海瑞一樣,那肯定只有擅長勸諫的魏徵。

  魏徵的奏章同樣也是非常犀利。

  不,不止奏章犀利。

  魏徵還經常當面和李世民頂嘴揭短。

  連作為李世民大舅哥的長孫無忌都不敢提的玄武門,在魏徵嘴裡就是家常便飯。

  李世民也不是每次都能忍住不發火。

  但只要一發火,魏徵立馬就一臉“我反正本來就是李建成的臣子活到現在已經賺到了有種你弄死我啊”的表情。

  然後李世民就無計可施了。

  如今看到金幕中對海瑞的介紹,李世民心中對已經去世的魏徵越發懷念。

  貞觀朝的名臣名將確實很多,但貞觀朝的魏徵也確實只有一個!

  李世民嘆息一聲,道: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朕的魏徵啊……”

  李治表情同樣也是頗為凝重,道:

  “也只有父皇這樣的心胸才能用魏徵,讓魏徵大放異彩。”

  “其他的君王用魏徵,無非就是下一個海瑞罷了。”

  長孫無忌表情有些微妙,搖了搖頭道:

  “魏徵雖然……咳咳,但還是可以正常溝通交流的。”

  “但海瑞嘛,呵呵,臣斗膽說一句,恐怕連陛下都容不下海瑞。”

  李治愕然地看著長孫無忌。

  “怎麼可能?”

  李世民表情也變得古怪起來,過了好一會才道:

  “是這個道理。”

  魏徵是會噴人不假,噴的時候威力巨大也不假。

  但魏徵一般只會在關係到國家利益的大事上噴人,對一些無傷大雅的小節則是看心情決定噴不噴。

  李世民嘆了一口氣,道:

  “海瑞,嗯,用金幕的話說,是一個真正的理想主義者。”

  “他心目中的皇帝,應該是一個完美無瑕的人物。”

  “所以無忌說的沒錯,朕能容魏徵,卻也可能容不下海瑞。”

  說到這裡,李世民又嘆了一口氣。

  “水至清則無魚啊。”

  李治低著頭,臉有點紅。

  剛剛那一番對話,李治本意是吹捧自家父皇,沒想到卻被自家舅舅長孫無忌當場打臉。

  這個舅舅,怎麼就如此不給面子呢?

  大元世界中,忽必烈震驚了。

  “世界上竟然還有海瑞這樣的官員?”

  劉秉忠也是完全不敢相信。

  “海瑞這種官員,竟然能出任巡撫……”

  “這個大明王朝對文官其實還挺寬容的。”

  真正的清官,難道只有大明才有,其他歷朝歷代沒有?

  當然不可能。

  真相是,其他朝代像海瑞這樣的官員,要麼被同僚們抱團排擠,要麼被上司瘋狂打壓。

  總之,這類型的官員下場基本上都會非常慘,也當不上什麼高官。

  大部分當個縣令,撐死了就是一郡通判之類的,也就到頭了。

  而海瑞出任的巡撫,放在後世可是正兒八經的副省部級官員,真正意義上的一方大員!

  忽必烈嘆了一口氣,道:

  “江南士大夫……呵呵。”

  這句話之中的意義非常複雜。

  元朝的四等人制度,最下等的是南人,也就是南方漢人。

  但事實上,這第四等設計出來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江南的漢族士大夫階層!

  兩宋時期,士大夫是真正和皇族共天下的。

  到了南宋,由於中原地區被金國奪取,南宋的士大夫階層就集中在了都城臨安,也就是江南一帶。

  大元滅掉南宋之後,江南士大夫們被屠殺了一批死硬派,剩餘的主和派們選擇投降加入元朝之中。

  這些主和派的江南士大夫其實是很有想法的。

  在他們看來,當年建立北魏一統北方的鮮卑人能被漢化,和鮮卑人來自同一片草原的蒙古人沒理由不被漢化嘛。

  但他們太天真了。

  忽必烈之前經歷了北方漢臣的叛變後,對漢人有了極大的提防。

  就連忽必烈最器重的漢人謀臣劉秉忠,也一度被排擠出權力核心層。

  為防止漢人對蒙古貴族進行漢化,四等人制度應運而生。

  第四等南人,就是要把江南士大夫的社會地位壓到最低,防止他們的漢化行動。

  一個四等人說什麼“華夏漢文明是最棒的”……

  老子一等蒙古貴族,信你這種狗屁?

  好吧,就算真有傻的蒙古貴族信了。

  那其他蒙古貴族也不需要反駁,直接拿出弓箭,一箭射死這個四等南人就行了。

  一等人殺四等人,法律規定,賠幾個錢就行!

  漢化派和蒙古派,就是大元王朝之中的兩大派系。

  忽必烈剛建立大元時,漢化派佔據主導。

  後來爆發了內部叛亂,蒙古派成為正統。

  直到金幕出現,忽必烈下定決心重新轉向漢化,漢人臣子才又一次得勢。

  忽必烈感慨道:

  “若是大元之中能出現一些像海瑞一樣忠心耿耿,直言進諫的官員,朕又何須遲疑這麼多年呢?”

  言語中,帶著深深的惋惜。

  劉秉忠安靜地聽著,沒有開口說話。

  又過片刻,忽必烈收拾好心情,重新將話題回正:

  “劉卿家,你覺得張居正的改革能成功嗎?”

  劉秉忠沉吟片刻,道:

  “應該能成功。”

  忽必烈笑道:

  “為何?因為太后和司禮監的支持?”

  劉秉忠正色道:

  “改革能否成功,關鍵並不在於皇權。”

  “縱觀華夏曆史,哪一次改革不是出自於皇權的推動?”

  “改革的關鍵,在於地方上的官吏是否聽話,是否願意花大力氣把朝廷的改革政策落實到實處。”

  “范仲淹和王安石的失敗,就是因為他們以為有了皇帝的支持便萬事大吉,結果地方官吏對頒佈的政策陽奉陰違,甚至利用改革來損公肥私,這種改革焉能不失敗?”

  “而張居正並非一上來就改革,反而是以考成法來控制下面的官吏。”

  “在考成法的實施過程中,張居正就能非常容易地鑑別、拉攏和掌握一批跟他志同道合的能吏,並將這些人都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等大部分能吏都就位了,再步步推動,逐項改革,即便還有困難險阻,但改革的成功想來問題不大。”

  忽必烈一拍大腿,笑道:

  “劉卿之言,深得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