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分地


                 當菲利普繼續講述家族的輝煌成就時,他的聲音中充滿了自豪。然而,在亞歷山大的眼中,他們的做法還顯得相當初級。一方面,他們並沒有實行任何形式的輪作制度。當然,這也有其客觀原因——提比亞斯基本上不需要通過讓田地休耕來恢復生育力。每年,來自滇努河的洪水就為他們解決了這個問題。雖然上漲的水位可能會摧毀莊稼和田地,但洪水退去時,會留下一層肥沃的土壤,作為對農民們的補償。這份補償是如此豐厚,以至於許多農民甚至不會計較之前的損失,因為這層肥沃的土壤將允許他們全年耕種所有的土地,並有望獲得豐收。

  這與他們的鄰國贊贊相比,無疑是巨大的優勢。贊讚的農民們每次只能利用三分之二的土地進行耕種。因此,亞歷山大並沒有打算在提比亞斯推行三期輪作制度,至少在肥沃的河岸地區是如此。也許在更內陸的地方,他會考慮這種制度。

  儘管亞歷山大可以理解這種缺乏創新的行為,但還有一些更讓他震驚的例子,他無法容忍。比如,他在征戰期間曾遍訪全國,發現這裡的農民似乎仍在使用輕便的木犁,而不是贊贊新推出的重型犁。而且,這裡還普遍使用役畜進行勞作。他親眼看到許多農民因為貧窮而無法購買牛或騾子,只能自己充當役畜的角色,用肩膀扛起沉重的木犁軛,用雙腿艱難地耕地和鋪瓷磚。他們的辛勞讓他感到心痛,尤其是在炎熱的夏日,汗水如同雨水般從他們的額頭流下。生活對他們來說,是如此的艱難。

  他們使用的一些工具,如收割小麥的器具,更是讓勞作變得異常艱難。這些工具不僅效率低下,而且使用起來十分費力。亞歷山大深知,要想改變這些農民的命運,就必須引進更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工具,讓他們從繁重的勞作中解脫出來,享受更好的生活。

  這是一把鐮刀,它的外觀與古埃及的神秘武器霍佩什如出一轍,甚至在歷史的洪流中,它的年代也顯得頗為久遠。在亞歷山大尚未嶄露頭角的歲月,贊讚的人民已經手握這種更為高效的長鐮刀,輕鬆自如,揮舞之間,速度如風。它的鋒利足以讓削減變得輕而易舉,從而使那些繁重的背部破壞工作變得易於管理。

  然而,提比亞斯這片土地,儘管肥沃,卻缺乏金屬礦山,進口的金屬成本昂貴得令人咋舌。那些貧困的農民,他們無法承擔購買大量“富含金屬”設備的重擔。這一切似乎都在向亞歷山大暗示,提比亞斯那富饒的土地,反而成了一種阻礙,扼殺了創新的火花。這再次印證了那句古老的箴言:“需要是一切發明之母。”

  在提比亞斯,人們從不缺少食物,土地自然產出的豐盛足以維持人民的生活。因此,他們從未有動力去改進那些久經考驗的技術。畢竟,人類總是追求舒適與熟悉,他們的疑問也合情合理:“既然我們已經生活得如此安逸,為何還要冒險去嘗試創新,可能失去一切呢?”

  然而,現在亞歷山大來了,一切都將發生改變。他的腦海中湧現出重型犁、馬項圈、輪作、長鐮刀等種種創新,這些都能讓提比亞斯的產量至少增加三至五成。但他並未費心與菲利普或席奧尼勳爵商討這些計劃,因為他深知,這些高貴的領主對農業的深奧之處,瞭解得如同陶工對鐵匠的技藝一般淺薄。

  至於用更大的獎勵來吸引他們,亞歷山大心中也充滿了疑慮。他擔心,那些領主可能並不願意嘗試這些新技術,因為在他們眼中,舊有的方式已經足夠好。因此,亞歷山大決定將這些創新直接引入農田,跳過那些領主作為中間人的環節。

  為了展示其農業技術的革新,亞歷山大精心策劃了一場盛大的展示。他精心挑選了數千名提比亞斯的農民,並準備向他們提供一套先進的“現代”工具。緊接著,他向這些農民遞上了一份合同,承諾他們不僅能夠獲得穩定的薪資,還能分享一部分豐收的果實,旨在消除他們對新技術的疑慮和不安。亞歷山大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向周邊農莊和貴族們展示他的創新成果,從而激勵他們紛紛效仿,採用新的生產方式。這便是他的全盤計劃。雖然亞歷山大並未過多透露,但他很快便以一句結束語重新加入了談話,“提比亞斯除了盛產穀物和其他農產品外,是否還隱藏著一些我尚未知曉的當地特產?”

  “當然有,大人!”菲利普迅速回應,聲音中似乎帶著一絲被冒犯的意味,因為王儲緊接著便如數家珍般列舉道:“我們還盛產無花果、葡萄酒、染料以及各式各樣的陶器。”他繼續補充道,“我們甚至與其他國家展開了廣泛的貿易,從紙莎草、亞麻布,到香料、香水、藥膏,再到貴重金屬、寶石和奴隸,凡是你能想到的,我們幾乎都有,帕夏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