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去海那邊


                 酒足飯飽,三人喜笑顏開的,顯然對於此次的合作談得十分滿意。

  陸楊並未對合作分成上的事發表言論,但在關於如何建設作坊的事上,他倒是提了幾個建議。

  他雖然沒有進過工廠,但因為家裡酒廠的原因,對於現代工廠的運行和管理模式,還是有些瞭解的。

  靖朝民營手工業難以起來的原因有很多。

  一是在自給自足的情況下,市場需求量低,沒人買,第一步都邁不出去,自然得不到進一步的發展。

  而能發展起來的,大多數都是有底子的人,像是周正卿這種,本身就有實力的。

  市場需求被這些人佔據,財富也就更加分配不均。

  這是市場需求的原因。

  再來便是技術層面的原因。

  能有一門好手藝的,自然都是藏著掖著的,誰樂意把自己的拿手好活教給別人。

  周正卿的棉花作坊,是把棉花弄成棉線的方法教給下面的人。

  然後再把棉花給她們帶回家去弄棉線和棉布,最後再統一收回來,進行染色之類的步驟。

  與現代工廠有很大的區別。

  不過這裡很大一方面,還是因為古代對於女子的束縛問題。

  能做這些手工細活的,大多都是家中的女人,出門外出工作,怎麼想,對於她們也是不現實。

  思想上的解放,不是一時半會的事。

  陸楊的靈魂不是這邊的,自然對於女子在外工作不覺什麼。

  但他這麼一提,周正卿幾人便不理解了。

  不說她們家裡人允不允許她們去作坊裡統一進行工作,就說她們自己,說不準也是不樂意在外拋頭露面的。

  婢女們端來消食的花茶,陸楊幾人端坐在廳裡,針對此事進行一番討論。

  陸楊的意思,是把作坊按照工廠的流水線模式來運行,極大地去提高生產效率。

  比如脫籽分離為一條線,去雜質清理為一條線,洗滌清理最後雜質為一條線。

  開松梳理為一條線,紡紗成線再為一條線,最後則是織布。

  這一步步,配合得當,效率可是肉眼可見的。

  周正卿的棉花作坊運行模式,是棉花從地裡摘回來之後,再由這些人拿回家進行脫籽處理,然後一步一步地弄成棉線或者棉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