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大理之亂

 昭武九年(公元969年),大理國主段思聰卒,在位十七年,其子段素順立。同年,大理東部發生邊亂,為柴宗訓入主這塊西南之地提供了一個契機。 

 大理國位於大周西南,南接中南半島,西鄰吐蕃,東、北與大周接壤。公元937年,大義寧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地區貴族高方、董伽羅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國號“大理”,史稱“前理”。疆域覆蓋今雲南、貴州西南部,以及緬甸、老撾、越南北部部分地區。 

 柴宗訓自從將南漢拿下後,一直籌謀著要打通安南與大周之間的陸運通道,開闢多一條貿易之路。奈何礙於大理國的存在,這個設想一直沒有實現。如今大理髮生動亂,大周可借出兵平亂的機會,暗中等待時機。 

 “今日召開樞密院聯席會議,朕只商討一件事,出兵大理。” 

 今時今日,大周疆域不說遼闊,也控制了不少以往沒有納入版圖的地方。要是放在以前,眾人可能會勸柴宗訓冷靜,大理邊陲小國,何必勞師遠征。如今卻不同了,大周海路貿易逐漸有了起色,假設將大理拿下,到時便可一舉延長南方海岸線,設立更多海貿據點。 

 “陛下,臣以為大理雖小,但扼西南咽喉,得之日後定可為我大周海貿南下之新起點,棄之則令我大周南疆止步於大渡河。”韓通看得確實深遠,他將眼光放在了大周之外的南洋,從海貿、邊疆的角度分析拿下大理的重要性。 

 史上,趙匡胤在攻滅南漢後,也曾經到過大渡河邊,但他只是丟下了一把玉斧,言道:“此外非吾有也”,害怕重蹈唐之覆轍,大理國才得以倖存,直至被蒙古所滅。 

 “陛下,臣認同韓相公所言。大理立國尚不足一個甲子,國主段氏勢弱,高氏繼董氏之後成為了大理國的實際控制者。我大周若此時發兵攻打大理,難度並不算大,何況大理民心本在段思平一系,後被其弟段思良篡位,其後人之帝位本就得位不正。” 

 王溥從實際情況出發,分析了大周攻打大理的正當性。 

 柴宗訓正是出於這幾方面的考慮,才決定藉此次大理之亂出兵,加強中原政權對西南邊陲的實際統治,好騰出手來收拾西遼東丹。 

 恰好,京都演武堂當初招錄的第一批學員已於昭武九年初學成畢業,學員經授銜後已迴歸各部,大周正好借用此戰考驗一下他們的能耐。 

 沒過幾日,柴宗訓決定發動對大理國的大規模征伐,兵分東、西、中三路。由南部戰區指揮使錢弘俶親率中路軍,過大渡河,抵金沙江。周軍開赴大理國邊境後,多位酋長歸附,獻計於大周,言道可用革囊渡江,周軍遂用皮筏渡江,到達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