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觀測員 作品

太監瑣事(六)

 由皮硝李到恩濟莊:我所知的李蓮英(2)

 --------------------------------------------------------------------------------

 “李柱夫婦準備替兒子李玉提親,這是家中一件至關重要的大事。夫婦倆節衣縮食積攢下的微薄家產,自然不肯輕易給予外人。經過一番爭論,最終還是老太太的意見佔了上風,決定迎娶自家孃家的侄女進門,這樣一來,家業得以保留在自家血脈之中。這位老太太便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李蓮英的母親曹氏。

 曹氏之所以有名,並非因其貌美,而是因其能幹出眾。曹氏雖不算美麗,但五官端正,給人一種穩重紮實的印象。她既能幹農活又能料理家務,對公婆極為孝順,與鄰里和睦相處,毫無市井小民那種尖酸刻薄的習氣。尤其是她對婆婆的孝敬之心使得家庭和諧,婆媳關係融洽進而促進了整個家庭的和睦,猶如一團熊熊燃燒的炭火般溫暖。第二年,曹氏更是為家裡誕下一個健壯可愛的男嬰,這對於原本可能斷後的家庭而言,無疑帶來了極大的喜悅。曹氏不僅勤勞肯幹,還極具生育能力,一口氣接連生下了五個男孩。其中,老大憨厚老實,儘管稍顯愚鈍,整天只知道吃飯睡覺,但脾氣溫順,任勞任怨。而老二卻聰明伶俐,眼睛雖然不大,卻炯炯有神,頗得爺爺奶奶的喜愛,因此被取名為“機靈”,也就是後來名震一時的李蓮英。

 按照民間的說法,“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的精明與否往往從小就顯現出來。

 冀南地區雖然土地貧瘠,卻有著良好的教育傳統。每當冬季田間地頭無事可做之時,各家各戶就會安排孩子們去上所謂的“冬學”。這不是正式的學校,也不是私塾,只是一種簡樸的冬季識字班,大約從立冬開始,至臘月十五左右結束。請一位能教授識字的老師,找一間閒置的房子,這就算是開學了。哪家的孩子願意來都可以,座位也不固定,搬個小板凳坐在炕沿邊即可。家長們無需支付學費,有的送來一筐柴火,有的拿幾顆棗子,甚至有時當下不給任何東西,等到夏天蔬菜豐收時,摘一把菜送給老師作為酬謝,這就是鄉下人表達對老師感激之情的方式。

 冬學的老師最高學問在於能誦讀《百家姓》、《三字經》和《千字文》,學生們也主要學習這些內容,而老師在課堂上具有絕對的權威。家長將孩子送到學堂就意味著將教育孩子的權力交給了老師,若孩子不聽話,老師有權嚴加管教,即便打傷了孩子,家長也不會責怪老師。老師常叼著菸袋,抽得煙油吱吱作響,若是哪個孩子讓他不滿意,只需用菸袋鍋輕輕一點,孩子的腦門上便會留下一個腫包。雖然孩子們如同一群無法駕馭的野馬,自然不會甘願受罰,在朗朗讀書聲中,往往會混入一些調皮搗蛋的童謠:“……周吳鄭王,老師歇息床上;馮陳褚衛,老師蓋上紙被;人之初,性本善,菸袋鍋炒雞蛋,越打爸爸越不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