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行星總督開始 作品

第四百零一章,我現在有的是錢


                 商延文在忙碌於帝國稅的同時,也沒有忘記自己有一件想做的事情。

  那是他在飛翼星的時候,結合自己所學,以及過去經歷,為自己的家鄉設計了一些可以發展的產業,以及相應的發展具體策略。

  而這次他回來,看見故鄉已經發生了太多的改變了,他之前的很多想法,談不上‘設計’,更貼近於‘瞎想’,跟綠蜂街區現在的狀況,根本不相符。

  但他也並未沮喪,更沒有著急。

  在為了帝國稅而忙碌的過程中,他也更加熟悉了已經發生了如此之大變化的街區,調查了很多實際情況。

  他不斷的推翻自己的方案,以街區的現狀為藍本,更結合實際的重頭做了一份。

  與此同時,他也沒有放鬆自己的本職工作。

  在清點稅務情況的時候,他發現自己最擔心的情況並沒有出現。綠蜂街區有四十二萬人口,而在過去一年,綠蜂街區各類物資的總產值,有三十九萬稅幣。其中的大部分,被本地人口消費掉了。

  這些價值產出,通過貨幣和交換,變成了房屋,變成了食品,變成了傢俱電器,變成了紡織品,變成了醫療費用……在街區本地切實的提升了民眾的生活水平。

  醫療水平還不夠高,傢俱家電還不夠多,食品類型不夠豐富,紡織品不夠時尚,哪怕是大興土木建造的房屋,其實數量也有些不夠,好些個應該被分房的民眾,還在排隊。

  但是,毫無疑問比過去好太多了。

  而帝國稅的部分,也不用擔心。

  街區政府其實從年頭的時候,就開始為帝國稅做準備,預留了價值四萬稅幣。其構成部分,主要是一些初加工的原材料、紡織品和聯盟幣現金。

  街區向上級政府交稅,是可以用聯盟幣現金的。相應的,聯盟政府會用這些聯盟貨幣,支付給一些重點工業區,比如軍工廠、重工廠,他們的產出才是實物交稅的主力。

  畢竟,聯盟政府在交帝國稅的時候,帝國稅官可不認你什麼聯盟幣。在帝國眼裡,貨幣只是廢紙一張,他們只認完稅證明,也就是稅幣,或者是實物。

  帝國承認的實物很多很多,但並不是一切物品。隨便生產一把菜刀、一張桌子什麼的,帝國理都不理你。更別說,一些服務業,比如星球內的商業、建築工、運輸業、醫療行業之類的,他們在星球內當然也創造了價值,但是卻沒有東西交稅給帝國。

  所以,實際上行星政府交稅,主要還是依靠重工業、軍工業、紡織業、農業這些帝國認可的‘硬通貨’的生產。

  但這些生產區的工人,也要生活。他們的生活所需,比如運輸、醫療、服務業、食品……則來自於其他地方的供給。這就總體形成了分工:可以生產帝國稅類目上的產品的地區,通過聯盟發行的貨幣購買其他地區的其他服務,他們自己則生產該區域絕大部分的帝國稅所需產品。非產區,則以聯盟幣來證明自己通過附屬產業,做出了貢獻。

  這種分工,廣泛的存在於各個層級。街區與街區間的、巢都與巢都間的、甚至是星球與星球之間的。

  綠蜂街區的主要支柱行業,是建築業、運輸業、廢品回收和原料初加工。除了材料加工的產品,能當實物交帝國稅,其他的其實都不太行。

  但他們仍舊創造了價值。

  真正的帝國稅,不用他們擔心,那些大工業產區會拿出來,更上級的政府會統籌規劃;在運輸上他們幫忙了,也輸出了建築隊給別的工業區建房子,獲得了聯盟幣,這本質上就是他們付出的勞動價值,並且是得到聯盟政府的認可的。

  這就是綠蜂街區本地41萬人口,總產值39萬稅幣,消費35萬,4萬拿來交稅的本質邏輯。

  綠蜂街區人均消費0.85稅幣,這不算很好的生活水平,但絕對是過得下去的了。

  商延文曾經看過一份老的報告,科羅嘉在瘟疫戰爭之前的那一百年間,人均消費其實只有0.3稅幣的樣子。這是個勉強餓不死人的水平;科羅嘉的人均產值更是隻有0.5稅幣左右的樣子,只有帝國最低人均標準的一半。

  這也是科羅嘉人們,人均要付出了0.05的稅幣作為帝國稅,然後再頂著1%的概率被抽成人稅徵走的本質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