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q 作品

第190章 疍民

 程老先生繼續說:“疍民在家園水面上,建造起一個個形似鴿籠的浮房,稱為‘舫房’,也叫作水屋,俗稱竹筒,也就是俗稱的竹筏。筏上的人多為一家老少,以母系為主。船頭掛苦楝花,船尾也掛花,一般是夾竹桃,因為夾竹桃可以入藥,而且花色潔白,葉色青翠,是一種吉祥的象徵。” 

 “由於常年在水面生活,疍民便創造了獨特的疍民文化,包括語言、服飾、婚喪嫁娶、宗教、習俗等。他們以船為家,以水為伴,船隻便是他們行走的世界,他們漂盪於江河海上,過起了半原始半封建的生活。” 

 “他們長期與船舶為居,與波濤為鄰,風浪險惡,險象環生,奔波勞碌,生活艱辛。但疍民勤勞肯幹,又憑著水上做買賣或出海捕魚為生,他們與陸地人有著不同的交往,也形成了獨特的疍民菜系。” 

 程老先生告訴我:“魚鮔百花雞是傳統疍民菜,以前只有婦女才能做,因為醃製、晾曬魚鮔,都要女人才能做的精細。制好的魚鮔,除了自己食用,還會拿到陸地上售賣,換成散碎銀兩,貼補家用。疍民男子吃苦耐勞,但不願醃製魚鮔,覺得這是女人家做的事。” 

 我聽著程老先生講疍民的故事,就像聽傳奇故事一樣,心裡想著,應該有很多疍民婦女,會做魚鮔百花雞吧?只是隨著疍民上岸,疍民漸漸被漢化,疍民文化也漸漸的消失,許多傳統疍民菜,也就難得一見,甚至漸漸失傳。 

 疍民美食的最大特點就是“不鮮不吃,不時不吃”。 

 “不鮮不吃”很好理解,就是指海鮮產品要及時食用,越是鮮活的海產品,味道越是鮮美,這也是疍民菜的一貫傳統。而“不時不吃”指的又是什麼呢? 

 “不時不吃”與二十四節氣有關,是指什麼節氣吃什麼菜。按照古人的說法,每個節氣都有不同的食俗,吃應節的食物,不但能滋養身體,還能預防季節性疾病。 

 比如春天吃薺菜,夏天吃莧菜,秋天吃荸薺,冬天吃蘿蔔,不僅應節,而且營養豐富,對身體非常有好處。 魚鮔是將生猛的北部灣青鱗魚,置於鹵化過的瓷瓶中,經用生鹽搓醃、密封瓶口,長時間發酵、深埋、人為改變溫差等系列處理而成,年份越久越好。 

 一般把魚鮔夾出來後加土榨花生油蒸熟吃,由於鹹所以配白粥吃最佳。魚鮔可是個好東西,聽老一輩說吃魚鮔對身體好,能補氣血、清肺、化痰,以前的老人會特地買來煮粥給小孩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