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九齡 作品

第 94 章 補7.3的二更。

 沈持從孟家的那條衚衕出來,迎面冷不丁撲來兩條影子……哦,是兩個熟人在衚衕口蹲他,江載雪和裴惟。

 他駐足隔著一段距離對二人笑道:“江兄,裴兄。”

 江載雪和裴惟跑過來,一左一右湊近了細細打量他:“嘿嘿,新科狀元郎,沈修撰,沈大人……”

 沈持左右開弓把二人推遠一點兒:“岑兄呢?你倆怎麼知道我來孟夫子家了?”

 “岑兄他在閉門讀書,”江載雪說道:“兩耳不聞窗外事,我們許久沒見過他了。”

 他總覺岑稚得有一股近乎要復仇的勤奮。雖然他知道岑稚是土生土長的祿縣人,家境平淡,並沒有什麼仇家。

 不過誓要考取功名罷了。

 沈持:“……”看來他這次回鄉省親也未必能看到岑稚了。

 “我們去沒玉村找你,”裴惟說道:“沈夫人說你到書院去了,我們又去書院找你,趙秀才說你來孟夫子家了。”他們迫不及待想要見到沈持,算著時辰他該祭完祖了,立馬去了沒玉村沈家。

 哪知和沈持走岔了。

 沈持點點頭:“聽說孟夫子病了,我來看看他。”

 裴惟擔憂地問:“夫子怎樣?”

 沈持:“還好,受了些小風寒。”

 “那還好,”江載雪問他:“你此番幾日回京?”春闈登科後,朝廷給新科進士一個月的時間回鄉省親,而後該到哪兒任官到哪裡去,但這包括了在路上的時間,這麼一算,沈持在家中停留不了幾日。

 沈持沉默了片刻說道:“我以翰林院修撰的官職到工部去觀政,如今有個西南黔州府礦物之事……”

 他還未說完,江載雪就訝道:“你一個狀元及第的翰林去工部觀政?”

 沒聽錯吧。

 在他對官場有限的認知裡,當朝進士及第點了翰林的新貴們是不會考慮工部的,連眼神都不會分一個。

 裴惟也用質疑的眼神看著他。

 沈持不欲就此事多說:“待會兒路過書院我想順路去看看周夫子他們,一塊兒嗎?”

 “走吧,”江載雪一邊走一邊追著他問:“歸玉,你真……的要去工部啊?”

 沈持僅以一笑回應他。

 他們到了書院,進門看見兩個八歲上下的半大孩子不知因什麼事起了爭執,在這個一點就炸的火藥桶的歲數,誰也不讓誰,動手推搡起來……

 沈持笑道:“我們那會兒也是這樣過來,這一晃都九年過去了。”

 正憶往昔呢,周漁周夫子一路小跑過來,對著兩個揮動小胖手打架的蒙童喝斥道:“不許在書院裡打架,許青上,谷霄去把《學規教條》抄二十遍。”

 兩個蒙童聽見夫子來了,撒開對方便跑,一人跑得連鞋子都飛了出去。

 沈持他們不由得笑起來,笑聲把周夫子招了過來,他扭頭看了一遍以為眼花了,走幾步又轉過頭來:“沈……狀元郎?”

 “學生沈持,”沈持走上前對他深鞠一躬:“見過周夫子。”

 周漁還不到三十歲,但一年一年被頑童磋磨,臉上有種老父親般的疲態,他細細地端量著沈持,見他今日僅穿一身素青色襴衫,頭戴四方巾,仍做讀書人打扮,心中只覺如當年一般親近:“哎呀呀,前幾日禮部送喜報來祿縣,我就在想你什麼時候回來呢……”

 江載雪和裴惟也過來跟他打招呼。

 說了會兒話,沈持辭別周漁,又去拜見其他夫子們。最後還去食堂趙秀才那兒蹭了頓飯吃,走的時候每人手裡還拿著塊滷肉,連吃帶拿的。

 出道:“周夫子是不是也不曾娶親?”

 “嗯,他和孟夫子一樣,”江載雪說道:“都未娶親。”

 “江兄你還好意思說他們,”裴惟笑道:“你如今已過弱冠之年,親事不也八字沒一撇呢嗎?”

 江載雪:“……”

 他又看著沈持說道:“我和歸玉也早著呢。”

 沈持:“……”

 是書院風水不好嗎?怎麼從夫子到學生,都老大不小了還打著光棍呢。

 一瞬,沈持不由得暗暗擔憂自己。

 他們路過紫雲觀,只見大門緊閉,邱道長在外雲遊尚未歸來。

 這半日與江、裴兩位摯友喝了一頓小酒,直到旁晚沈持才回到沒玉村家中。

 ……

 沈家。

 早上祭祖之後,沈山猶喜不能自抑,他把沈持的“狀元及第”匾額、黃榜、榜帖擺放在堂屋的正中,沈家人擠在這裡看了一遍又一遍,如至寶一般,怎麼看都看不厭。

 沈煌握著朱氏的手:“沈家該好好謝你,生了這麼好的阿池。”

 老劉氏聽見老二兩口子唧噥,亮開嗓門說道:“老頭子,咱們以後把老二媳婦當祖宗供起來吧,她給沈家生了這麼有出息的孫兒。”

 沈山看著朱氏,眼眶中的淚水一顆一顆打著轉往下落,他太為有沈持這樣的孫子而自豪了:“老二媳婦,我沈山在此謝謝你了。”他說完對著朱氏鞠了一躬。

 朱氏哽咽著道:“兒媳婦不敢居功。”

 老劉氏:“你十月懷胎生下阿池,沒有你哪有沈家的狀元郎,你怎麼不敢居功,你功勞大著哩。”

 沈山:“阿秋,來把黃榜上點狀元的聖旨念幾句給你二伯母聽聽,哎呀,咱們當時不在京城,沒聽到宮裡頭的公公宣旨,可惜嘍。”也不知當時是怎樣的盛況。

 沈知秋上前展開黃榜挑幾句不犯忌諱的讀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貞豐十七年,特設科舉,務取經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實相稱者。親策於廷,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丙辰科狀元沈持,學富五車,治經嚴謹,未及弱冠便登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