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觀測員 作品

太監瑣事(十)

 由皮硝李到恩濟莊:我所知的李蓮英(6)

 --------------------------------------------------------------------------------

 根據碑文記載,雍正皇帝出於關懷太監群體,在他們去世後能有個安息之地,特地撥款萬兩白銀,並劃出數百畝的土地,同時下令修建關帝廟,廟內設有居民看護,故此地命名為恩濟莊,寓意著皇帝對太監們的恩澤,期望他們世代感恩回報。

 李蓮英去世時,由於老劉生病,我代替他去祭奠了一下,由於李家女性賓客稀少,我也不願過於顯眼,遂乘車匆匆而去,又匆匆返回,感覺到李家接待客人的氣氛冷清且魂不守舍。後來我到恩濟莊完全是因為我個人的事。民國二年,老劉去世,我將他安葬於此,以未亡人的身份參與了送殯、抱罐等一系列儀式,首次以太監家屬的身份踏足了這片太監墓地。

 恩濟莊可明顯分為三個區域。以關帝廟為核心,廟南是一片開闊的田野,這裡有約二千六七百名太監的墳墓,大小不一的墳頭排列其間。據看守墓地的孫老伯所述,過去太監有一個公會,由內務府管理,負責整理墓地,每年清明時節會僱傭人為每個墳頭填土,並維護墓地西周的樹木。墓地並非雜亂無序,而是有組織地排列編號,按照死亡的先後順序安置墓穴。正中央是一個特別大的空墳,立有高大的石碑作為分界標誌,將墓區分成東西兩個區域。這裡也體現出太監貧富之分:富有的太監可以佔據多個墓穴,打造大型墳墓,立碑設供桌;貧窮的太監只能擁有一座簡單的土墳。窮困的太監辛苦一生,死後能得到官方提供的柳木棺材和西尺寬的墓穴就己經滿足,至少還能保全屍首,不至於像被處死的太監那樣暴屍荒野。

 關帝廟的北面則是另一番景象,呈現出鮮明對比。南方是荒冢連綿,淒涼悲慘;北方則是矮樹叢生,青磚瓦房,生機盎然,讓人頓感生死榮枯的巨大差異。

 在關帝廟北數十步之遙的位置,有一座拱橋,過了橋即步入石牆圍成的院落,一眼可見矗立的石牌坊,橫額上鐫刻著“欽賜李大總管之墓”。(崔玉貴對此欽賜之事頗為不滿,後來他在海甸藍靛廠的立馬關帝廟附近購置了6頃8.畝土地作為自己的墓地,堅決不入葬恩濟莊。)牌坊上的字跡顯然是在下葬後由石匠刻上去的。穿過牌坊是一條大理石鋪設的神道,首達墓穴,這就是所謂的神道。墓穴上方堆起一堆高高的黃土,築成墳丘形狀,黃土之下才是他的地下墓室,放置他的靈柩。這是因為他生前得到了老太后的口諭,允許他提前安排墓地,否則他也不敢擅自稱為“欽賜”。神道兩側各有一座石基磚砌的亭子,稱之為祭亭。神道東側樹立著漢白玉石碑,記述了他的一生事蹟——儘管裝飾得莊嚴肅穆,但終究不過是外部一圈石頭圍牆圍繞著的孤獨墳墓,昔日大總管的威風己蕩然無存,留下的唯有淒涼與寂寞。